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中山大学与惠州市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于2011年5月,是广东省第一批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是广东省唯一一家专业服务石化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惠州大亚湾区管委会在研究院建设初期每年以科技资金的形式给予惠州研究院资金支持,过渡期满实行自负盈亏;中山大学以管理人员、科技成果、科技人员与研究团队等形式投入研究院建设,负责研究院的日常管理。研究院充分体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特点。在惠州市、大亚湾区管委会和中山大学共同指导下,研究院遵循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原则,以石化产业为依托,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及产业源头创新能力为目的,攻克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放凝聚创新资源,为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建设成为***生态石化基地提供强大驱动力,并拓展服务到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大石化产业基地。人民日报2016年6月13日12版“三无单位,何以受宠”报道中以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为例,指出新型科研机构有可能成为破解科研与市场“两张皮”问题的出路之一。
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
(一)构建大亚湾石油化工产业创新体系
研究院从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关键环节入手,以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园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化基地建设等重点专项行动为抓手,积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政策体系,全力推进大亚湾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创新。
一是规划建设两大载体,大亚湾科技创新园与石化区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打造创业苗圃到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孵化链条。
二是为大亚湾区建立了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与石油化工类**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高校在大亚湾设立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方式作为高校科研技术力量的出口来服务地方。
三是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建立。为企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政策引领,撬动企业投入自主研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搭建自主创新平台,如企业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
(二)打造化工成果快速转化一站式平台
成果转化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核心的职能之一,同时也是保障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院把高校院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化创新的链条延伸到惠州石化产业经济建设之中。研究院围绕石化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需求,建立了八个研究方向,包括:绿色化学工艺、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减排和资源化、**与节能、化工园区管理和近岸海洋。围绕八个研究方向通过整合中山大学等高校资源与惠州石化产业优势资源,链接高校为技术创新上游、研究院为中下游,建立起“小试+中试+企业孵化+成果推广”四位一体、极具精细化工专业特色的科技成果孵化链条。
一是通过资源整合,建立了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引进高校院所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资源,保障技术源头供给。
二是研究院根据化工单元操作和特色项目中试研究,建立反应、分离、表界面、仿生催化、3D打印材料、化工信息化工程等14个中试基地,以促进技术的熟化。同时结合区内科技企业创新创业需求,搭建起检测平台、科技服务平台、情报检索平台、教育培训平台、危化品**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为化工科技创新提供必不可少的产品检测、科研辅助、人才培训等服务。其中检测平台现有装备有总价值1200万元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60余台/套,满足标准化检测需求,已获得中国实验室认可资质(CNAS)和广东省实验室计量认证(CMA)。
三是技术成熟阶段,依托政府孵化基金和场地支持,成立孵化企业。研究院在石化区内建立中山大学化工产业化基地,基地配备完善的生产、检测等公用设备资源,以为企业提供场地、设备、检测、人员及三废处理等系列服务,并协助企业办理各类生产资质,降低企业生产门槛,实现化工生产“拎包入驻”。
四是首创建设中山大学服务驿站,进行研究院和合作企业产品、服务的推广。
研究院现有专利技术86件,孵化企业5家,销售额近2000万元,所有企业均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并将保持每年2-3家孵化企业的增长。研究院持续地致力于如何投入最少的成本,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周期实现转化,并发挥技术成果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保持长效合作关系
产学研合作对接是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更多是因私人关系而促成的合作,没有形成良性的对接机制,只是单一的、个别的行为,不具有普遍性。研究院在作为校-院-企产学研合作中的关键一环,通过与企业共建创新平台,保障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产学研合作。
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通过绿色工艺,生产环保型,打造国际领先的环保溶剂生产企业。基于研究院研究团队在石化下游产品深加工技术创新,尤其在仿生催化领域的研究,与该公司发展定位不谋而合,结合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对新产品开拓,双方共建“绿色溶剂工程技术中心”。双方以围绕乙酸仲丁酯的应用、C4、C5的深加工技术、溶剂分离和回收技术等方向,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技术储备、人才培养等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乙酸仲丁酯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在仲丁酯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产值约15亿元,投产以来连续4年保持年产量增长30%的速度,另外,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获省重大科技专项立项、省工程技术中心认定等,产品产销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此外通过产学研合作与多家企业共建13个共建工程中心,形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3项,金额918万元。与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化分公司共建精细化工产学研基地,实现专利4项;与深圳合诚润滑材料有限公司共建润滑与表面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研发特种润滑脂实现年销售200万元;与广东汇绿实验室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废气净化与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形成“智能通风-净化一体化设备”,已实现销售额1200万元;与惠州晟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姜黄素低溶剂残留的分离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项目,实现年销售额532万元。另外,研究院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现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Yissum技术转移公司、俄勒冈州立大学等相关科研团队形成紧密合作,目前双方共同推进海洋防腐涂料、天然芳香材料的风味设计及产业化等工作。
(四)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度服务石化产业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石化中下游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院结合大亚湾建设***石化产业基地的现实需求,联合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化分公司、惠州百利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广州蓝月亮实业有限公司等17家省内知名企业,以及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8所科研院所组建广东省石化中下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于2016年2月获广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广东省石化中下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广东省首家石化类产学研创新联盟。
联盟的建立一方面旨在让企业更准确地确定石化领域未来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减少超前开发带来的风险及研发不足带来的产品附加值低下等问题,有助于联盟内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大大缩短石化产业链中下游领域新产品的样品、试产和量产周期,加快新产品上市;另一方面,通过在石化产业链中下游技术创新平台的共建合作,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共同攻克制约石化产业链中下游领域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广东省乃至我国石化产业链中下游的自主创新能力。
(五)构建新型研发机构特色的育人、引人、用人体系
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研究院大力推进区域人才平台战略,工程硕士培养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行高层次人才平台战略,形成了一条特有的育才链和引才链。
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实践
研究院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作用,紧密围绕产业链构筑专业学位的研发链,牢牢把握石化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完善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化基地等科研支持平台,与高校联合培养出一批**的化工专业人才,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即就业”的教育理念,形成具有新型研发机构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自2012年获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授权点以来,共培养了66名化学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研究课题涉及绿色化学工艺、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化工新材料、**与节能、化工园区管理等多个方向,能有效解决石化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院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高校与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有效路径。
1)制定具有鲜明化工行业特色的培养方案。学生前半年在中山大学完成专业理论知识,其余时间在研究院与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践。增设精细石油化工、化工园区管理、化工HSE管理、化工企业战略管理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2)突出企业导师教学队伍建设。引进一批中海油、中海壳牌、百利宏化工、科莱恩化工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化学、化工业界精英,聘作研究生企业导师,定期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指导、举办系列专题讲座。
3)加强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已建立一批包括中海油、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广东成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在内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基地的研究课题紧贴生产实际运用,有助于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目标。例如在中海油实践基地,学生开展了“酸性离子液体催化丙烯齐聚生产四聚体工艺研究”,借鉴丙烯两段法**叠合生产四聚体的思路,创新性地首次将酸性离子液体应用于以丙烯二聚体为原料制备丙烯四聚体的反应,通过对反应工艺条件的优化,获得了温和条件下制备丙烯四聚体的绿色途径,为工业上丙烯齐聚工艺的开发提供借鉴基础。
针对大亚湾打造***石化园区的实际需求与中山大学化学院合办增设 “化工园区管理方向”学科,为政府及石化企业培养高层次的环保、安监、应急、运输等管理人才。此举也填补了化工园区应用管理类专业的空白,是针对石化园区的特点举办的特色教育,也是目前为止一门全新的研究领域。
2.创新人才引用机制
1)建立创新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研究院实行“任人唯贤,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引进来”的策略,不断整合内外部资源,多渠道选拔高素质人才,提升整体人才队伍素质水平。研究院已形成一支专业架构搭配得当、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现有人员156人,其中高级职称以上人才30人,专业工程师22人,以及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柔性引才”是研究院重要的用才方式。研究院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1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为重要支撑,引进具有博士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柔性人才团队。以“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引才理念,引进的柔性人才有的以技术骨干参与技术研发,有的作为特技特派员参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有的作为特聘教师指导工程硕士研究生,有的作为技术委员参与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高层次研发平台。柔性人才不仅为研究院提供了直接帮助,还间接培训了研究院的固定人员,他们的学识、技术、视野和工作上精益求精的精神都给固定人员树立了榜样。研究院充分把握柔性引进人才的特点制定《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柔性引进人才工作办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搭建柔性人才绩效考核体系,激励柔性人才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柔性引才”,研究院解决引人、用人瓶颈时可做到“轻装”上路,充分体现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及优势。
2)搭建人才进驻平台,“筑巢引凤”。
2015年10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通知,批准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设立推动了研究院高端科研人才的引进工作,进而推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深入合作,进一步强化了产学研合作的条件。
(六)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同步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教育对于促进石化产业建设作用尤其明显。研究院致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石油化工科普基地。
1.撰写石化科普知识图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石化知识有效普及不足与石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以致石化区建设、石化项目落地困难重重,为了改变这种“谈化色变”、“化工猛于虎”的氛围,让人们对石油化工行业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研究院组织编著石化园区管理丛书,其中《石化科普知识》为第一本,全书包括二十一讲,从产业到经济建设,从原油开采到石化的完整产业链,从环保**到废物资源化利用,内容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兼具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和趣味性,是普通大众可以读懂的“专业书”。
《石化科普知识》于2013年5月出版,惠州大亚湾区作为石化科普知识推广的重点区域,深入惠州市和大亚湾区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区等领域,因书中内容已成为惠州市政府网、报刊的石化科普宣传内容,其影响范围扩展至广东省,甚至全国。本书作为研究院和石化园区所在政府开展石化科普活动的主要宣传资料,同时是大亚湾区初高级中学科普读物,对外发放近2万余册,深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另外,本书还在广东省及其他省内的化工园区进行石化知识科普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获得当地园区管理部门的好评。2014年,《石化科普知识》荣获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颁发的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出版物(图书奖)二等奖。随着公众对于环境保护和**卫生的公众认知不断提高,研究院相继编印石油化工科普、石化科普知识宣传册、PX科普知识手册等科普宣传册供大众和青少年阅读,并创作相应的科普海报用于研究院内科普长廊、大亚湾区科普长廊以及全国科普日等户外科普活动展览和宣传。
2.建立石化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的若干意见》等科普政策,研究院把石化科普教育基地的工作纳入研究院的重要推进目标中,成立了科普办公室,并以“六个有”为抓手,即有领导组织、有专职人员、有规章制度、有活动时间、有计划总结、有经费保证,来保证石化科普工作的顺利推进。
近年来,研究院紧跟社会聚焦的石化热点问题,依托研究院资源建设科普长廊,利用社会及媒体力量,组织和开展了石化科普讲堂、化学与生活亲子活动、科普自由行、“化学优才”暑期夏令营、“科技进步活动月”、“全国科普日”、“化学与生活”等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科普传播对象涵盖了社区群众、青少年、企业与机关服务人员。目前石化科普教育基地累计发放《石化科普知识》、《石油化工科普知识》等各种宣传资料近28000份、其他宣传单页近35000张;科普活动长廊年开放时间达300天,接待量达1.5万人/次;举办各类科普主体活动30次、接待已达2万人/次。研究院石化科普教育基地为引导公众科学认知化学工业、维护整个石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未来发展展望
“十三五”时期,研究院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法规政策的指导精神,按照新型研发机构 “投入模式新、组织结构新、运行模式新、发展机制新”的特点,努力建成包括国家平台在内的各类工程技术和成果转化平台,如精细石油化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精细石油化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石化)等,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有效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并进行有效转化,进一步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