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创新旧有体制,紧跟国家新能源发展
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金龙)是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军企业。成立于2000年,公司总部位于南京溧水空港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240余亩。
南京金龙当年成立后一直处于启动乏力状态。企业经历了连年亏损,产品开发无力,市场对接不畅,资金链断裂,濒于破产的边缘。2011年,创维集团的创始人、控股股东黄宏生大胆决策,投资南京金龙。改组之后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走过的是一条艰辛而痛苦的创业之路,也是一条高起点创投、高新技术主导的新兴制造业发展的探索之路。面对南京金龙举步维艰的经营现状、人才匮乏的研发团队、陈旧残缺的机器设备,黄宏生注入重资和精力,利用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对南京金龙的产业结构、人员结构、品牌规划、战略布局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紧密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调整公司经营目标,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发展规划。
在南京市和溧水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扶持下,公司位于溧水区的生产基地于2014年建成投产。南京金龙进军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短短7年,就形成了年产多种结构类型的大型新能源客车2万辆、轻型新能源客车和物流车20万辆的生产规模。南京金龙经历7年快速发展,资产规模达到80亿元,形成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民营股份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在今年国家严格执行乘用车生产标准后,又获得了乘用车生产资质。主打车型定义SUV车型、MPV车型,实现了终端客户在公交、旅游、通勤、私用、物流、租赁等多领域应用场景下的汽车产品选择空间和自由度。时至**,南京金龙名副其实地成为技术实力雄厚、市场拓展迅速、产能提升快捷的中国本土车企的领军企业之一。
据工信部统计,南京金龙2014年销售纯电动客车1890台,位居全国第二;2015年销售8796台,再次居全国第二;2016年销售7921台,居全国第四,南京金龙已经进入行业的全国前列。
2017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近16亿元,向国家纳税累计达到3亿元。公司员工人数达到3000余人,形成由国际一流专家领衔、研发人员超过700人的强大技术团队,带动70多家相关配套企业和供应商向产地集聚。
南京金龙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力,于2016年导入并执行TS16949生产管理体系,目前已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和国家CCC强制性认证,2017年9月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南京金龙拥有完善的汽车设计研发体系,具备完整的整车设计开发工业装备和软硬件平台,目前拥有国家地方混合动力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京市工程技术中心、南京市工业设计中心、南京市汽车智能化工程技术中心;获得江苏省依法管理诚信经营先进企业、江苏省科技型企业称号,公司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并承担省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江苏省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专项项目实施。
二、成立中央研究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是南京金龙始终贯穿南京金龙技术体系的生命力。2017年,为了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技术,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更大程度发挥技术与人才优势,南京金龙成立中央研究院,在电池、电机、电控的“三电”技术上寻求突破,实现科学、智能、**的整车控制和电池管理技术,并不断积累在车身轻量化、震动及噪音控制、热管理、汽车动力性能和能耗管理方面的核心技术能力。通过合作和创新,**提升区域新能源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创新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市场化应用的领先目标。
南京金龙中央研究院在对原有科研人员、设备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大投入建设经费,建立总面积约6000平米的工程中心,形成国内具有高水平研发试制能力的新能源汽车科研与产品开发试验基地,通过工程中心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创新产业化进度,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控制领域,驱动领域以及智能化应用领域开展技术创新。
南京金龙中央研究院还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在新材料、新能源和绿色建材等关键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充分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或通过并购获得先进技术,加速提升集团公司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与突破,带动科研开发、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结构升级与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内外部产学研资源的联系,积极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技术合作、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孵化与转化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合作关系,发起成立了多个协同创新联盟或中心,构建起了集团公司外部的技术创新合作体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南京金龙利用中央研究院平台与南京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合作创新中心和合作创新基地已经初见成效,合作创新中心和创新基地已经凸显出技术创新研发和产业化落地的技术优势,形成高中低不同层级的技术研发架构,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落实,形成南京金龙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技术领先性。
南京金龙通过7年的技术积累,建立完善的设计研发软硬件基础条件。新成立的中央研究院依托强大的研发环境和软硬件基础,形成从设计输入到产品模型,技术论证到样车样件测试验证,实现整个环节***覆盖的能力。依托强大的硬件开发环境,南京金龙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核心技术开展自主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以南京金龙研究院为载体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控制及关键部件的开发设计能力。
董事长黄宏生表示,人才是南京金龙的第一个核心竞争力。只有依靠人才发展才能突破未来。经过7年艰苦奋斗,南京金龙在新能源汽车整车、驱动及控制、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空气动力悬架系统、车辆**辅助管理系统、车联网、汽车智能化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形成了***技术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南京金龙在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技术领域获得专利超过400项。
三、形成卓有成效合作模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汽车制造业规模大,技术门槛高,企业必须大投入、高起点才能在新兴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南京金龙为配合市场开拓需求,在深圳、武汉、广州设立了新的生产厂;吸取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创新理念,黄宏生先生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驱动及动力系统攻速“创源动力”,生产自主研发的电池和线束。公司在技术上大规模投入资金,设立了中央研究院,聘请原克莱斯勒首席设计总监张蒙阳先生担任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吸纳了7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公司的研发队伍,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
创新求变是南京金龙技术发展理念,新能源+科技化+智能化是南京金龙技术发展战略目标。在科技创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南京金龙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形成深度合作创新机制,充分利用“校、研、企”的综合资源进行资源融合和资源分配,形成卓有成效的合作模式。基于南京金龙“三个维度、五个发展”开展创新合作。重点开展智能驾驶、燃料电池、电极飞轮、EMT变速器、智能化整车控制器、**能的电机及控制器、创新型的动力电池管理系统、具有主动均衡的电池管理系统、轻量化车身、整车主被动**系统等先进技术,打造出南京金龙优良的汽车品质。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代,基于科技创新而推动的产业深化成功在南京金龙客车上随处可见;如:语音识别系统,手势识别系统、驾驶员感知系统、分区恒温空调系统、乘客舱空气净化系统、应急逃生系统等,实现了车与人与**完美结合,使得南京金龙的产品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在与研究机构和高校在深度合作层面,南京金龙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创新和举措,实现了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资源融合新模式;在科技创新层面,南京与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初步融合,通过和学校建立学生交流通道,利用南京金龙研究院与研究生工作站平台,构建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互动。
通过南京金龙产品研发战略规划,设定分项课题类型,按照学校技术优势,进行资源合理分解与匹配。学校以导师为小组管理者,南京金龙以研究院为载体,针对不同层级的技术进行逐层分解,按照市场应用需求,形成逐级解析模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南京金龙和相关科研院所采用“信息交互、资源融合、多点投入、成果共享”的原则,对于技术关键点和困难点,依托双方或多方优势资源进行重点突破,对与科研成果参与方都享有资源。对于突破的技术难点,企业和学校共同申报省市科技创新,所获得的奖励经费继续投入到科研创新项目中。对于合作产生的专利,企业和学校均享有知识产权。通过模式创新,深度融合,由南京金龙资助在校学生创新经费,设立奖学金,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创新力度和深度。
南京金龙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大力整合科技资源,强化产学研合作意识,建立产学研对接与交流机制,凝聚产学研发展合力,构建多方位产学研合作项目“布点”战略。
南京金龙围绕“三个维度、五个发展”规划和“3+4”的战略目标制构建公司产学研合作方向和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通过南京金龙与江苏大学深入合作,双方共同构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与江苏大学等高校共同构建“南京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东南大学等高校共同构建“南京市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工程技术中心”、与东南大学、南京航空和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深入合作,联合申请国家、省市科技支撑与重点研发技术专项,通过项目实施,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与企业研发进程相结合,企业于学校进行深互动,企业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与交流,学校安排学生定期深入企业进行项目合作与实习,通过深度融合的互动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形成“相互依托、科技互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通过深度融合,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的研发能力,同时,完善了研发人员的组织架构,为后期的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了有力推动。
四、创新驱动打造低碳城市,实现技术领先
随着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日益激化,人们对低碳、绿色生活的追求进一步显现,加上互联网创新应用、工业智能制造等技术不断地突破,全球工业变革的趋势显而易见,传统的汽车制造模式不能适应当前工业制造快速发展的需求,正是以上原因,“中国制造2025”将新能源汽车列为十大重点支持行业之一。
新能源汽车工艺装备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推动,通过信息化和网联化的导入,对现有的工艺装备和信息网络进行产品升级或更新替换,不仅可以大幅提升南京金龙整体制造能力、研发能力、检验和检测能力,也对促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提升和国家创新发展有重要作用。
新能源汽车装备涵盖诸多的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涉及上下游几十个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如材料、冶金、化工、机械、电子、仪器制造等,是高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有利于推进高新技术发展、促进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关键基础材料和高端制造产业发展水平。项目的建设不仅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很强的行业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且对落实“中国制造2025”确立的制造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金龙将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整车设计制造、生产过程控制、物流仓储、销售和售后市场维护等过程控制处理能力和响应能力;同时,企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综合信息处理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加强南京金龙实现国际化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目标,促进南京金龙从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控制、成本优化与评测控制以及研发测试评价体系等能力的改善和优化,随着项目的推进,逐步完善产业化设备的架构,形成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技术优势,实现南京金龙“3+4”的战略发展目标(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三个技术路线;产品的高**性;技术的创新领先性、产品市场的融合性、过程控制的完整性),提供强大的可持续发展驱动力。
到2025年前,南京金龙将再投入百亿元资金,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做强企业。依托乘用车生产建设,南京金龙将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下一步公司将采用商乘并举的战略,到2025年实现大客车年产3万辆,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轻型车年产7万辆,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乘用车5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零部件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全年总收入突破1200亿元。真正成为销售千亿级、国内行业领先、国际市场具有影响的现代大型制造企业。